《辽夏金元的统治》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辽夏金元的统治》是中国历史纲要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致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中的一课。该课程主要通过辽与西夏、金朝入主中原、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元朝的民族关系四个方面,讲述辽夏金元时期的政治关系,以及概述了当时的民族关系。学生通过学习此课,能够加深学生对辽夏金元政权建立与相关制度建设的了解,让学生感悟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加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案例主题

《辽夏金元的统治》这一课程基于民族融合的视角,结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年龄特点,让学生通过对元朝民族政策的学习和对民族关系的了解,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史的思维,并通过对具体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对历史问题进行全面剖析的历史观。本人在实际教学中,结合了图片和相关史实,以及对相关的历史材料进行阅读分析,引导学生对辽、夏、金政治制度进行对比,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意识,形成全面认识历史问题的唯物史观。

三、教学目标

(一)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分析相关的史实,了解辽夏金几个政权建立的基本情况,并加深和两宋政权之间关系的了解,从而让学生掌握对几个政权之间的基本关系,并掌握元朝如何建立又是如何完成统一的。

(二)分别让学生细读教材中辽与西夏、金朝入主中原、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元朝的民族关系四个板块,并进行概括总结,培养学生对材料的概括能力,让学生在自我概括和总结中培养“论从史出”的思维意识以及能力。

(三)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概括,以及在了解辽、夏、金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辽、夏、金的政治制度进行对比,发现其中的共同点,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形成多角度、多方位分析问题的意识,形成全面认识历史问题的唯物史观。

(四)深入引导学生认识对两宋时期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战”和“和”的关系,由浅及深的使学生认识到战争只是暂时的,和平才最重要。

四、教学过程

(一)教材引入


师: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两幅图,第一幅图是辽朝建立者耶律阿保机的图片,第二幅图主要反映了契丹人的民族特色,并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一下,辽朝是如何建立的?辽与宋的关系如何?

生: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来版图扩大,改国号为辽。

生:辽与北宋曾长期对峙,后又讲和,并维持着频繁的贸易关系。

师:同学们说对了,那么请同学们继续阅读材料,分析辽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什么呢?

材料1:皇帝四时巡守,契丹大小内外臣僚并应役次人,及汉人宣徽院所管百司皆从。汉人枢密院、中书省唯摘宰相一员,枢密院都副承旨二员,令史十人,御史台、大理寺选摘一人扈从。每岁正月上旬,车驾启行。宰相以下,还于中京居守,行遣汉人一切公事。——《辽史·行营志》卷三十二志第二

生:辽主要是蕃汉分治制度。

师:答对啦,接下来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两幅图片,并结合资料,分析西夏是如何建立的?西夏的主要制度有哪些?


生:1038 年,党项首领元吴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北宋灭亡后,西夏向金朝称臣,仍然保持事实上的独立。

生: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蕃号官称。

师:同学们真棒,结合图片和材料就能对课程基本掌握了,那么接下来一起分析下面这则史料,指出金朝的主要社会制度是什么制度?

材料2:“典章法度几及汉唐”——《金史》卷63《文艺传》

“行兵则称猛安,谋克,以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金史卷》44志第25《兵志》

生:金朝是猛安谋克制度。

师:没错,同学们,有没有发现结合史料,我们学习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观察教材中的元朝形势图,分析指出元朝是如何建立的?元朝又是如何完成统一?


生: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忽必烈就是元世祖。此后蒙古在西方的统治区脱离元朝独自发展,形成了四大汗国,它们在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

生: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二)深入分析

师:看来同来们对辽、夏、金的政治制度已经充分了解了,但是对待历史问题不能仅靠一方面的了解的,应该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对问题有全面的认识。

师:那么,同学们,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对辽、夏、金三个政权的制度进行深入分析。同学们可以将这三个制度做下对比,找找他们之间有共同之处吗?

生:有!

师:好的,那么同学说一说有哪些相同之处呢?

生:都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

生:都与宋有战有和

生:都曾经与北宋并立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对本次课程已经掌握的比较全面了,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要注意要多角度的分析问题,形成全面认识历史问题的唯物史观。

(三)基于课程深入思考

师:好啦,既然大家都已经了解辽、夏、金都曾与宋有战有和,那么大家有没有对“战”和“和”有更深入的认识呢?

生:都曾有过“战”,但是最终都会归于“和”。

生:“战”都是比较短暂的。

师:对的,通过“战”和“和”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战争只是暂时的,唯有和平才是永久的。

五、教学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课堂你们都学习掌握了什么知识?

生:我们掌握了辽、夏、金的政治制度,分别是蕃汉分治制度、西夏的制度、猛安谋克制度。

生:我们掌握了元朝是如何建立又是如何完成统一的。

生:我们分析并掌握了辽、夏、金三个政权的制度相同之处,学会了多角度的分析历史问题。

生:我们通过深入分析辽、夏、金与北宋的“战”和“和”,懂得了战争只是暂时的,和平才是永久的。

师:好的,同学们,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不仅掌握了本节课程的知识,还能够培养“论从史出”思维,学会多角度、全面的分析历史问题,意识到和平的重要性。

六、教学反思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其最好的学习动力。因此,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然后结合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养成。课程从一首歌曲出发,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挖掘生活中的教学素材并与课程充分结合,有利于打开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二)锻炼学生概括能力

  我国地域辽阔,是各民族共同努力开拓的结果;我国历史悠久,是各民族共同书写而完成。本次课程的知识聚焦点过于多并且在叙述上比较分散,因此,学生在进行课文的预习时很难把握重点,同时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再加上涉及的地域和人物较多,学生在听课时很容易记混淆,因此,让学生对教材进行总结非常重要,既能够锻炼学生对文章的概括能力,还能加深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图文结合意识

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将教材内的图片和文字信息充分结合,通过丰富的图片信息能够辅助学生更好的阅读和理解,尤其文中涉及到文言文,因此结合图片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理解,把握课程的主题。另外,结合丰富的图片信息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课堂中,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并不突出,教室反而成了教师的主战场。高效率的课堂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来营造,通过课堂提问、课堂互动来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增加课堂互动的环节,多设计提问环节,还能够通过创设情境来营造课堂氛围,使得课堂氛围轻松融洽,以此增加学  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2022-07-12 10:47:38